(通讯员:杨梦云)2025年10月28日19时至22时,第193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伟德victor1946东校区11教201室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次例会由周瑶同学主持,主题为“毕业论文预答辩”与“文献汇报”。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郑雪艳老师、严磊老师、甘进华老师、王丛兴老师、吴旭瑶老师和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14名心理学研究生,15名本科生科研助理。
  
  首先,周久远同学从选题背景、问题提出与假设、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了毕业论文预答辩,其论文题目为《敬畏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
  本研究基于敬畏的双重作用理论和阶层的社会动机理论,探究敬畏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探讨敬畏情绪体验对国家认同的直接效应及小我与真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同时探究主观社会阶层在两条路径中的调节效应;研究二采用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对青少年的敬畏情感体验进行干预,希望以此来提升其国家认同水平。在汇报的最后,周久远同学分享了他的后续工作安排。
  
  其次,钟佳乐同学从问题提出、研究方法与结果、研究讨论方面进行了文献汇报,其题目为《低人工智能素养预测更高的人工智能接受度》。
  该研究立足人工智能发展背景,针对人们“AI素养与接受度呈正相关”的错误预测,以及现有研究对个体层面的系统性差异的忽视,探究人工智能发展下消费者AI素养与AI接受度之间的关系、魔力感知与敬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以及任务特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AI素养较低的人通常对AI接受度更高,这种关联让低素养者更易将 AI 视为具有 “魔力” 并产生敬畏感,且在 AI 执行需更多独特人类属性的任务时更显著。在汇报的最后,钟佳乐同学对该文献的理论贡献、管理启示、局限性进行阐述,希望未来研究可以关注AI素养与AI接受度关系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汇报结束后,参会教师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肯定,同时也对两位同学的开题报告和文献汇报提出了存疑之处与修改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针对周久远同学的汇报,老师们对其研究主题的价值进行了肯定,接着提出了以下建议:(1)社会诱发敬畏材料有待商榷,要考虑消极敬畏的诱发效果,干预方面可以考虑采用日记法,在方法上弥补不足。(2)在分析方面,应对自变量的分类进行清晰解释。(3)在社会诱发材料方面要考虑是否会直接诱发国家认同而产生干扰。(4)要考虑实验诱发的时长,避免选项过多影响被试敬畏体验效果。(5)考虑增加实验,完善研究的整体性。
  针对钟佳乐同学的汇报,老师们对其汇报逻辑的清晰性进行了肯定,接着提出了以下建议:(1)PPT制作要精简,突出重点。(2)对主要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不清晰。(3)前期讲解缺乏对重要概念的清晰阐释,后期缺乏对关键词的提炼。(4)各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讲解不太清晰。
  
  最后,本科生科研助理们进行了汇报,包括自我介绍、假期总结、学期规划三个方面。在学期规划方面,同学们对新学期的努力方向进行了详细规划,包括书籍阅读、考级考证、学习等方面。
  
  本次学术例会主要为研究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文献汇报和本科生科研助理自我介绍。在此次例会中,老师们对中心全体学生的后续学习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在新学期能从各方面锻炼和提升自己,将规划落实。至此,第193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圆满结束,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会!